健康要聞

子宮內膜異位上身 別輕忽身體3症狀

[adrotate banner="32"]

莫名反覆下腹疼痛,恐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惹禍!一名30歲女子,四年前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巧克力囊腫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僅使用半年的停經針劑藥物,沒有定期回診追蹤。一年前開始出現下腹部疼痛、解便不順甚至持續反覆發燒超過一個月,就醫檢查確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合併骨盆腔發炎感染。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吳珮如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發生部位以卵巢、子宮、骨盆腔及腹腔居多,也可能侵犯至大腸、膀胱或肺部,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異常出血及不孕等相關症狀。

吳珮如指出,對付子宮內膜異位症,應維持長期抗戰的治療心態,由於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永絕後患,輕忽其五年內高達五成以上的復發率,結果致使疾病復發、面臨再次手術的可能。

「針對較重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以上患者」吳珮如說,除了採用手術治療減緩疼痛與惡化,更建議術後搭配長期的藥物控制,不僅能加乘手術治療效果,還能防止復發及二度手術傷害卵巢。

術後藥物的選擇,例如停經針劑藥物,雖然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症,卻有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狀的副作用,建議使用不超過六個月;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則會造成長痘痘、聲音低沈或輕微肝功能影響的副作用,也讓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

吳珮如說,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較無以往藥物的副作用,患者術後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且使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大大改善生活品質。此外,根據日本研究顯示,在早期復發階段的病人,若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帶來重複手術之外的治療新選擇。

吳珮如提醒,受現代社會環境變遷、飲食西化及晚婚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年輕化之趨勢,如果經痛時間變長或頻率變高、性交疼痛或排便不正常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畢翠絲/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