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腸躁症有解! 搭配這種「飲食」8成患者獲改善

[adrotate banner="32"]

我國每10個人有2人患腸躁症!董氏基金會今(27)日指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22%,患者長期出現反覆或交替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曾屏輝表示,腸躁症多半因壓力、睡眠、飲食習慣等因素造成,可透過攝取高纖蔬果和「低腹敏飲食」改善。

曾屏輝表示,若過去三個月內每周有一次腹痛,且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頻率變多或變少、糞便外觀形狀改變,即有可能患罹腸躁症。建議透過藥物治療、紓解壓力、「低腹敏三階段飲食」來緩解腸躁症症狀。

「腹敏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曾屏輝說。腸躁症患者攝取過多時,無法被小腸完全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容易造成腹瀉,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也較容易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腹痛。

澳洲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採取低腹敏飲食,相較於標準飲食者,高達86%腸躁症患者症狀獲得改善。英國一項研究也證實,50~80%的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

腸躁患者可藉低腹敏水果減緩症狀。(圖片提供:董氏基金會)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低腹敏飲食分3階段進行,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提出對應飲食建議,而非只是避免攝取特定食物,需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以免造成營養失衡。低腹敏食物如:奇異果、不含乳糖之乳製品、糙米、馬鈴薯等;高腹敏食物是指高果糖水果、含乳糖之乳製品等。

許惠玉提醒,雖然腸躁症患者採取低腹敏飲食,有助於緩解消化性敏感或腸躁症的不適症狀,但不適合長期進行。一般健康人在無腸道症狀時,不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而幼兒、老人、飲食不正常者也不適用。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