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婦輸血3年「鐵質」超標 醫:輸血超過這些量要小心

[adrotate banner="32"]

現年70歲的王媽媽,為骨髓分化不良性貧血,因骨髓退化導致造血功能不佳,需要長期輸血,某次檢查發現體內鐵蛋白指數高達1800,最高還曾達到2183,遠超出正常值250至300,是正常人的7倍,成為名符其實的「鋼鐵人」;醫師提醒,長期輸血者如未適當排鐵,身體就會出現鐵質沉積,輕者皮膚變黑、糖尿病、重者會造成心衰竭,嚴重時還可能死亡。

中華民國血液並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表示,輸血後可能會出現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等短期不良反應,甚至導致過敏休克反應,但長期輸血則會面臨鐵沉積的問題。

盧孟佑指出,2018年台灣全血捐血總量達約591515.25公升,相當於169輛水箱消防車的儲水量,如此巨量的血液提供給各大醫療院所做為醫療用途輸血使用,民眾需了解輸血背後潛藏的風險。

盧孟佑提醒,輸血後可能產生的短、長期不良反應,短期不良反應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上述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交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無須過度恐慌;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不瞭解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

盧孟佑說明,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濃度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150 ml)含有200 mg的鐵,故患者若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時,發生鐵沉積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

提醒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有效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千萬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