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誤認五十肩? 37歲主管竟罹「年輕型巴金森病」

[adrotate banner="32"]

巴金森病並非年長者專利!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若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都是嚴重衝擊。

巴金森病,大家記憶中的症狀多半是「顫抖」。吳瑞美表示,除顫抖以外,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等都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的症狀。其中,年輕型與老年型巴金森病初期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年輕型患者初期比較不會出現顫抖症狀,反而多表現於肢體動作上,例如:肢體僵硬、動作異常等。

現年40歲的李先生,過去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於三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讓他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先至骨科就診,治療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開始出現右腳步行遲緩、手拿東西不穩的狀況,轉診至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病。

「據統計,逾四成(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說,憂鬱症多發生於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時期,除了與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有關外,更因多數患者一開始對巴金森病都不瞭解,確診當下震驚、害怕等情緒交雜,再加上社會、家庭不理解外在賦予的壓力,更容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中,進而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起一般巴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有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的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患者毋須擔心。

吳瑞美提到,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

吳瑞美呼籲,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