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以聲音沙啞以為只是感冒、講話講太多所致,但可能是其他重大疾病造成的,不可輕忽!甲狀腺癌已躍升十大癌症之一,多好發於年輕族群,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易被輕忽。根據統計,40歲前的族群居多,女性較男性比例高出4倍。醫療團隊發現,若有家族病史、頸部曾暴露輻射、碘過多及不足、生活壓力及環境中的汙染源也是可能因素。
40歲前的族群居多
一名37歲劉先生,平時生活習慣良好,只覺得偶爾喉嚨卡卡、跟朋友唱歌時高音飆不上去。某天抓癢時摸到右頸部有2公分左右突起物,確診為惡性腫瘤,安排做右甲狀腺和峽部切除及右中央區淋巴廓清術。所幸經做放射碘131治療,預後恢復良好生活。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陳聰明醫師表示,原發性甲狀腺癌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淋巴瘤和分化不良癌,其中大部分病人數以乳突癌、濾泡癌所佔比例較高。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少數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可考慮只做甲狀腺患側單葉切除,大多數患者甲狀腺應儘量全部切除。
陳聰明醫師指出,做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再依據復發程度給予病人吃中高劑量的碘131來消除手術後留下來的甲狀腺組織(包括良性和惡性的組織),9成的甲狀腺癌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98%。
女性較男性高出4倍
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放射碘治療指標,依據美國甲狀腺協會發表的治療指南指出,甲狀腺腫瘤在手術治療後,依低、中、高度復發風險群指標來評估碘-131治療的必要性和劑量風險,低度風險者無須採用放射碘治療,然中、高度風險者若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淋巴結包膜侵犯、腫瘤顯著侵犯到甲狀腺外、不完全切除腫瘤有顯著殘存腫瘤、淋巴結轉移大於3公分的腫瘤症狀,即需要進行放射碘的治療。
由於病人服用高劑量的放射碘後,身體會產生輻射,為避免影響他人,法令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入住「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直到身體的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始能離院。
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謝安慈主任表示,一些病患常在下頸部摸到腫塊或疼痛,經觸診發現有腫塊,甲狀腺超音波掃描可測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及性質,要區別良性或惡性,要做細針穿刺吸引細胞學檢查確認。
謝安慈提醒,甲狀腺癌是一種無聲的腫瘤疾病,透過早期診斷,經專科醫師評估其手術治療的效果,依據復發程度給予病人放射碘來消除手術後留下來的甲狀腺組織,預後的存活率極高。
(畢翠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