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基因使然!同性戀與科學證據》 證明同性戀非天生!

[adrotate banner="32"]

同性戀是天生的嗎?這問題讓支持與反對兩派陣營吵翻天,而同志陣營以同性戀為天生無法改變為由,要求政府准許同婚。針對此議題,懷尼爾夫婦花了超過20年研究此議題,在參考超過一萬篇相關研究論文訪談過的不計其數當事人,出版了《基因使然!同性戀與科學證據》得出了「同性戀非天生」結論!。

《基因使然!同性戀與科學證據》至今已出了第三版,懷尼爾(Neil Whitehead)博士是有40年工作經驗的調查科學家,足跡遍及紐西蘭及世界各地。其妻懷布萊爾是記者兼作家,也是本書編輯。此書深入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三大領域,並參考超過萬篇相關論文,對於許多人主張同性戀行為乃是基因支配加以分析探討。

《基因使然!同性戀與科學證據》一書指出同性戀非基因使然。(圖片來源/翻攝自Goodreads.com)

對遺傳學家來說,這等爭論早在30年前便已定案。因為幾乎每一個行為,都是既先天而又後天的,並不能以偏概全。本書指出,任何基因對同性戀的影響,都是微弱且間接的,僅佔了所有影響的10%。 而根據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研究看來,基因並不能決定己身之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那有人說同性戀生下來大腦就和其他人不一樣?神經科學家指出,大腦有驚人的可塑性,基本上能形塑大腦的人就是你自己。

懷尼爾指出影響同性戀最深的就是環境影響,佔90%。同性戀養成與缺乏父或母、與同性家長有關係、與同性同儕團體關係貧乏等環境因素影響甚大。社會學和心理學調查也發現,對孩子性心理的發展,父親的影響亦是獨特且無可取代。當然父親角色對女孩效仿媽媽和同儕的性別認同發展其影響性也是很大的。此外,研究還發現「性侵」對形成同性戀是非常明顯的因素。

而同性戀真的不可逆嗎?根據調查,同性戀或雙性戀變成異性戀的可能性至少高出異性戀變成同性戀的25倍。這顯示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具有可塑性,並且有暫時難以預測的特性。

另外,有足夠的證據顯示,若尋求心理諮詢,同性戀變回異性戀的成功率約7成。

因此結論是,「同性戀是可以轉變的」。作者指出,「性傾向在過去可能不是你有意識的選擇,但人可靠自己有意識的選擇下成為異性戀」。(吳雯淇/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