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意見廣場要聞

《讀者投稿》性平及防疫專家夠專業嗎?

[adrotate banner="32"]

上星期五9月7日有幸參加台東基督教醫院舉辦的「 性別醫學和社會醫學」講座,主講者為某知名醫學院之醫師兼教授。當我懷抱著學習的心參與,卻由講者口中聽到一些不正確的資訊:他說大部分HIV感染者為異性性行為者,且講者將雙性人(性發展障礙者)和跨性別者(性別不安症)穿插教授混為一談。以上內容令我非常不安。

歐美的資料顯示,男男性行為者是HIV感染大宗,台灣疾管署的報告也指出, 80%以上的HIV 感染者是男男性行為者 (圖一)。這些是一般民眾都已知道的重要資訊,但這位醫學專業人士卻提出與疾管署完全不同的說法,令人不解。若要有效防疫,我們就必須正確的瞭解感染族群為何,才能針對該族群對症下藥。專家們應該了解真實的感染狀況,否則會延誤國家的防疫政策。

此外,該講者將醫學上已清楚定義是因生理上突變造成的「雙性人」(性發展障礙者)與生理上正常﹑但心理上性別不安的「跨性別者」穿插講解、顯然對於二者的差異根本不了解。此二群體的醫療問題與需求根本完全不同,一個是生理問題、一個是心理問題 (圖二)。如果未區分清楚,就無法給予適切的醫療處置,對他們將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更令人憂心的是,當他以醫學教授身份傳遞出這些不是很正確的知識時,會誤導多少未來的醫生?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基隆市政府8月中舉行的「107年度CEDAW與性別主流化培力課程」–上課內容出現「第三性」這個名詞。「第三性」並非專業名詞,在台灣「性平教育」中並未定義且未經正式認可,而且7月的CEDAW國際審查會議中,國際委員特別於結論性意見中言明聯合國所定義的sex (生理性別) 及gender (社會性別) 指的皆為「女男」二性,「第三性」一詞乃是媒體用語,缺乏法理及學理根據。此詞卻出於性平講師口中,令人不禁懷疑,性平講師的專業在哪裡?性平講師身負教育大眾之責,卻倡導沒有科學根據的「第三性」,難怪有人說性平教育引發大家的混淆及困擾。

同樣令人憂心的情況,還有今年年初一場教育部特別為大學生安排的性教育研習。由教育部特別安排某大學愛滋防治專家,在一小時的愛滋防疫課程中特別大力宣導以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用藥 (PrEP) 防治愛滋;而對於極具防疫功效的 ABC (Abstinence 「節制性行為」﹑ Be faithful「單一性伴侶」及 Condom「保險套」)卻僅浮光掠影簡單提過。這樣的偏頗教導對年輕人是不負責任且不適當的,因為昂貴的PrEP是不得已的策略,並不能完全解決愛滋的感染問題,唯有好好遵守ABC,才是最好防疫愛滋的方法。

以上的情事,令我想到醫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這是美國20世紀初對399位梅毒病人所進行的實驗,過程中因為未提供正確及完整資訊予病人,而造成傷害參與實驗者的嚴重後果。一開始梅毒是無藥可醫的絕症;中途發現青黴素可醫治梅毒後,研究人員卻未將可被治療的資訊完整提供給予病人,最後導致許多病人死於梅毒,甚至造成某些病人的妻子及出生子女也感染了梅毒。當專家以錯誤或片面的資訊傳遞給社會大眾或學生時,可能會讓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身為專家,必須更加謹慎才是!

專家學者者有各自的理念及意識型態,原本無可厚非。但教育具有神聖的使命,客觀、科學實證的知識須擺在自我的意識型態之前。傳授的知識須有科學依據,且傳遞的訊息需為全面性﹑有利訊息接受者﹑及可增進其能力。合格的專家須具備良知及專業能力,才能達到教育學生及大眾的成效。故在此建議,所有主辦單位辦理研習課程應慎選「專家」!

圖一 2015到2017年HIV/AIDS統計月報表(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圖二 雙性人(性發展障礙者)及跨性別者之比較表

(文/馮雨霽/醫學教育工作者)

以上言論,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