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補鈣」過了頭 6旬婦…高血脂上身

[adrotate banner="32"]

許多婦女擔心停經後鈣質流失,嘗試以食補留住體內的鈣,但小心「補鈣」過了頭,反造成身體損失!六十歲的張媽媽自從兩年前停經後,天天一碗吻仔魚粥補鈣,日前到醫院檢查,卻發現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質膽固醇飆升到190mg/dl,罹患高血脂。醫師表示,全脂牛奶、帶殼海鮮、內臟、吻仔魚、保久乳等食物,大大增加罹患高血脂的風險。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今(11)日發表《最新高血脂治療認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59%高血脂症病人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高達71.3%病人認為靠運動和飲食可控制血脂,33.8%覺得可以不用服藥。高達六成服藥者表示曾經連續七天以上未服用藥物,三成病人是因為覺得指數有下降就自行停藥。醫師提醒,若病人自行停用降血脂藥物,30天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3倍。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葉宏一教授指出,最近門診年輕高血脂患者明顯增加,幾乎都是大一新生,在接受入學健康檢查時發現血中膽固醇偏高,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候選人。民眾應破除高血脂的三大治療迷思,包括高血脂單靠運動和飲食就可以控制、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

葉宏一說明,血脂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動脈粥狀硬化關係密切,許多研究證實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防止疾病再發。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教授指出,台灣高血脂症治療存在三大迷思:

迷思一:不用藥物,單靠運動和飲食就可控制?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與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聯合發布的血脂異常管理指南指出,生活習慣的調整可幫助病人降低膽固醇指數,但中高風險以上之病人仍需搭配藥物治療。李貽恆強調,如果無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下降,長期下來就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該與醫師討論盡早接受藥物治療,對心血管也能起保護的作用。

迷思二: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

李貽恆指出,病人用藥順從性低,正是導致血脂指數無法控制的主因之一。國外研究顯示,病人如停用Statin類藥物,30天內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近3倍;而服用Statin類藥物順從性佳的病人住院率則較低。

迷思三: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

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的高血脂症病人中,有三成擔心產生藥物副作用。李貽恆強調,服用降血脂藥物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多半與心理作用有關。

葉宏一提醒,若病人自行停用降血脂藥物,30天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3倍,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