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不是睡出來的!3歲童頭型異常 竟是罕病

[adrotate banner="32"]

今年3歲的羅小弟常常喊頭痛,打從出生後就被媽媽發現頭形怪怪的,額頭及頭頂很凸,兩側較扁,前後徑很長,如同船型。羅小弟去年因感冒被帶到診所就診,醫師發現他頭型異常,建議到醫院就診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矢狀顱縫早閉症。

長庚醫院整型外科系助理教授盧亭辰表示,顱縫早閉症至今找不到發生原因。人類的頭顱在剛出生時是有4大縫隙,包含額縫、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額縫大約在出生後7到8個月就會癒合,其餘3個頭骨顱縫則是成年後癒合。亞洲人的發生率約為3/10000,大約1年有40-50人,較西方人罕見。

盧亭辰說,不同的顱縫癒合,會有不同的外顯症狀,像是單側冠狀縫早閉,外觀上會有嚴重大小眼,臉部一歪一斜,頭部呈現三角形,這是最容易發現的顱縫早閉症;人字顱縫早閉症則是最難診斷的,多數的家長都以為是「睡出來」的,因為症狀很不明顯。

羅媽媽表示,羅小弟在手術前常常喊頭痛,醫療團隊建議採「全顱骨塑型術」,不過傳統的全顱骨塑型術因為手術範圍大、失血量多,手術風險相對高,雖然這手術方式在國外是對於3歲矢狀顱縫早閉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在台灣卻很少醫師進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之前引進3D電腦模擬技術,透過術前規劃,讓手術結果更精準,日前替羅小弟做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從去年年底開始應用,至今已有5位病童受惠。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顱顏中心應用此技術已廣泛運用在顱顏面畸形、咬合不正及外傷性顏面骨折的病患身上;顱缝早閉因案例發生較少,從去年2017年底開始應用,至今已有5位病童受惠。

盧亭辰強調,目前大多數顱縫早閉症的病童,大多因為語言肢體發展遲緩而就診,但顱縫早閉症的手術黃金時間通常在3歲以前,因為腦容量在3歲時已發展約成人的9成,年紀越大手術會越困難,失血越多,併發症也越多,成效也較差。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