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聞

大便帶血! 痔瘡還是大腸癌這樣分

[adrotate banner="32"]

大便帶血一定是犯痔瘡了?一名年約80歲賴姓婦女,大便時在廁所看到血,以為是痔瘡發作,並未加以理會,就這樣持續出血了一年。家人無意中知道後立即帶賴婦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升結腸癌。

衛福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廖師賢醫師表示,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並不一定會是痔瘡,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甚至可能是癌症,如果持續出血或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排便形態改變、貧血、體重減輕等,應盡速就醫,別忽視身體症狀帶來的警訊。

廖師賢指出,痔瘡在肛門附近,因為排便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因此顏色鮮紅,血量較大,且血與糞便是分開的,患者會感到肛門搔癢、輕微腫脹,甚至痔瘡外露;擦拭肛門時,衛生紙上會有鮮紅的血跡。大腸癌會依腫瘤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若腫瘤在肛門附近則出血顏色鮮紅,但若腫瘤越往深處,出血的顏色較暗紅,形態較濃稠,可能帶有黏液,甚至有些出血肉眼看不到,不容易被察覺。

廖師賢呼籲民眾應規律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勿暴飲暴食,除了可維持腸道功能,也比較容易察覺排便的狀況。

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提醒屆齡50歲或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透過癌症篩檢能夠發現潛藏的癌症,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發現早期大腸癌。當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時,應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

國健署指出,大腸癌只要透過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與治療,進而大幅提高五年存活率。 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病人往往因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腹脹、腹痛、體重減輕、裡急後重(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等症狀就醫後,才檢查出得到大腸癌,因此要早期發現大腸癌必須靠定期接受篩檢。

歐美研究結果顯示,50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3%的大腸癌死亡率;且第0、1期的早期個案,經過治療後,5年存活率幾乎可以達到9成以上。

(畢翠絲/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