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家長憂心忡忡!美戀童癖抗議:所有性傾向都應被合理正視

[adrotate banner="32"]

戀童癖是一種疾病還是性傾向?美國有一群戀童癖者將自己描述為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人」,試圖重塑為「被未成年者吸引的人」,試圖擺脫「戀童癖」的污名。他們抗議社會漠視他們的需求,並宣稱「對孩童有吸引力不代表會性侵,或在某種情況下取得孩童的許可,這樣的性傾向就該被支持」。

綜合外媒報導,一群戀童癖(pedophiles)者自創一個新名詞「被未成年者吸引的人」(Minor Attracted Persons, MAPs),根據美國線上俚語字典《Urban Dictionary》收錄MAP這個單字的縮寫,意涵包括:「戀嬰癖」(infantophiles)、「戀童癖」(pedophiles)、代表年紀為11-14歲的「戀少癖」(hebephiles)以及代表年紀15-19歲的「少年愛」(ephebophiles )。

有些戀童癖者不願被歸類在其中一項,便自稱為「NOMAPs」(Non-Offending Minor Attracted Persons ),這些人雖然會被未成年人吸引,但不會採取行為(意即性侵害)。

這些泛戀童癖者,現正尋求LGBTQ團體的支持,渴望加入到同志社區;甚至為同志驕傲月設計了一面新的旗幟。MAPs強調,所有的性傾向都該被合理正視,就像LGBTQ一樣。

MAPs的訴求是,對孩童有吸引力不代表會進行性侵,又或在某種情況下取得孩童許可下進行,都不應該被污名化。並說:「MAPs不是恐怖份子,只想和其他人一樣被愛」。而這樣的論述在tumblr上得到許多網民大讚,支持他們加入LGBT社區的一部份。

這並不是人們第一次嘗試將戀童癖定義為「性傾向」。2003年一群精神科醫生建立了B4U-Act,來幫助外界破除對戀童癖的恥辱、恐懼以及成見。2010年,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教授、心理學家范·吉塞亨(Van Gijseghem)表示,戀童癖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性傾向,但性衝動的慾望仍需防備。

現在美國也有司法專家希望透過引入同性戀保護條款囊括其他性傾向族群,一旦「暗渡陳倉」成功,那麼將對兒童安全不利。太平洋司法研究所(Pacific Justice Institute)主席布萊德·達克斯(Brad Dacus)說:「性傾向包山包海,要一言以蔽之是何等地廣泛。未來法律若保護戀童癖,那政府要考慮清楚,那不僅僅是性傾向而已,他們的相關行為也將受到保護。」。

現在已經有父母在推特上表達憂心,為一群特殊性傾向的人去污名化的同時,誰又來保護兒童的權利?(艾以琳、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風向新聞(02-2369-1336 Kairos.News 2015 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