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

性教育專題/性平教育不應違反科學證據 國小師:性別只有男女2種!

[adrotate banner="32"]

所有人類活動,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人文議題,下至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都與性別有關,而對青少年的健康發育而言,性別更是重要。曾任小學教師的潘紫燕認為,台灣的性別教育不應違反科學證據,人類生理上只有男、女二性的基礎分類,具有醫學及科學的事實。

潘紫燕舉醫學角度,男女二性是基於染色體、性器官與激素的客觀科學事實,雖然有少部分個案,是屬於性染色體上的異常(發生率約0.022%,如透納氏症、柯林菲特氏症等,目前有台灣性別不明協會,爭取專屬於他們的權利與照護),但沒有任何生物科學上,或國際組織上擴大生理性別的定義與解釋。

她說性平專家宣稱性別多元,並不在聯合國與我國憲法就「男女性別實質平等」的規範,也不符合生物科學上的事實,「性別光譜」起源自後現代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父權制文化使女性長久以來被男性壓迫,只有摒棄採男性女性二元論,才能維護女性的利益,所以性別是可「流動的」就應運而生。

潘紫燕回顧生物學者Fausto-Sterling根據罕見的透納氏症、柯林菲特氏症等,染色體變異性別不明,創造出「性別連續說」 (Sexual Continuum) , 之後被女性主義擴大引申為「生理性別光譜(Sex Spectrum)」, 不過學界有支持有反對。但這些又與當今台灣只由個體自我定義的「性別光譜」完全不同,連颳起西方世界性革命的泰斗金賽,也只對性傾向(非性別)提出6個度量 (金賽量表Kinsey scale),並無連續性的「性別光譜」說。

台灣自我認定「性別光譜」,潘紫燕認為缺乏客觀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是建構在有目的性之社會運動之上。她說兒童對性別不安,大多會在青春期或近成年時消失,只有少數會持續到成年,對那些真正困惑的孩子,應該提供肯定的保證,並支持及陪伴,提供諮商輔導,讓他們延後至成人時期,再做性別的決定,對青少年會較適當。

(江呈亨/綜合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