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不是老人病!急性心肌梗塞 40歲族群5年增3成

[adrotate banner="32"]

在台灣,心臟疾病居於國內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7分鐘,就有一位死於心臟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是讓人措手不及,威脅健康。統計顯示,5年來,40~49歲族群、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超過3成,顯示該疾病已非老人專屬,許多患者因服藥順從度低、擅自停藥,導致復發率居高不下。

亞太心臟學大學本周末在台灣舉行,我國心臟學會、急診醫學會、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等3學會,也於昨(18)日共同發表首部替國人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新指引。

統計顯示,2009~2013年年,70歲以上的老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呈現下降,但40~49歲族群,則從每10萬人的76人,增加超過3成、來到99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急性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病」,統計發現不少青壯族群又常輕忽自身健康,導致高達5成的患者,在「發病當下」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心臟出了問題。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殷偉賢說,研究指出,患者在搶救回來後,即便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且清淡飲食、規律運動、作息正常,對已受損的心臟來說仍「改善有限」,需透過藥物避免復發;但他以佔急性心肌梗塞超過一半的「非ST段上升型」為例,患者術後應持續用藥12個月,但患者平均吃8個月就自行停藥,導致復發率居高不下。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李貽恆指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都是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其中,青壯年族群因高血脂而出現急性心肌梗塞者「6年內增加2成」,顯示年輕人對血脂、膽固醇的觀念有待加強。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與時間賽跑,若在黃金治療期間急時搶救可降低死亡率,所以出現當出現胸痛、喘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診斷。」

李貽恆提醒,急性心肌梗塞症狀除了心絞痛也常伴隨如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喘、呼吸困難等。當心肌梗塞的患者抵達急診室時,由急診科及心臟專科醫師透過心電圖快速正確診斷急性心肌梗塞的類型,以及給予口服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等初步治療。等到患者接受心導管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且症狀穩定後,再由加護病房重症及心臟專科醫師進行後續照顧。

李貽恆補充,民眾除了應定期健檢,屏除不良生活習慣、控制三高與遠離菸品,一旦心血管出問題,更要遵循醫囑、不可擅自停藥減藥,以免危害自身健康。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