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睡不好又睡不安穩 研究:易憂鬱、躁鬱

[adrotate banner="32"]

時常多夢?睡不好又睡不安穩?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台灣民眾為了睡眠一年需吞下3.4億顆安眠藥!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睡眠經常受到干擾、晝夜節律紊亂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憂鬱和躁鬱症。

董氏基金會昨(30)日引用2018年5月發表於《刺胳針精神醫學》的期刊研究發現,白天活躍、晚上睡得好的人較為健康;相反的,睡不安穩、夜間起身白天較不活躍的人,憂鬱症和躁鬱症的風險分別增加了6%和11%。

樂群診所院長范樂群表示,凌晨兩點到四點為壓力賀爾蒙最低、最易入睡的時期,民眾若因為輪班、熬夜,造成生理時鐘遞延,睡覺時間仍處於亢奮期,使生活作息紊亂連帶造成免疫力下降、正腎上腺素及血清素分泌異常、賀爾蒙影響自律神經無法放鬆,進而可能產生焦慮、憂鬱、恐慌等疾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睡不安穩、夜間起身白天較不活躍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且罹患憂鬱症和躁鬱症的風險增加。她說:睡眠困擾是多數人都曾面臨的問題,建議民眾先瞭解自己睡不好的原因,再透過適當的解決方法移除干擾因素,例如睡覺前容易胡思亂想者,不妨透過記事條、筆記本或是手機備忘錄,想到時就隨手記下,避免放在心上反覆思考而干擾睡眠。

此外,如果長久都睡不好、只能有片段睡眠者,不需強迫自己每次睡眠時間,建議多把握小空檔或是飯後有睡意時就去睡,像是白天有機會睡覺,就給自己休息十分鐘、下班回家很累就先睡覺補充能量,建立適合自己的規律化睡眠模式。若是平常忙於照顧家人,半夜休息前才有自己時間而捨不得睡覺者,建議縮短捨不得睡的狀態,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葉雅馨呼籲,身旁有長期睡眠困擾的親友,避免先入為主的在旁一直嘮叨、要對方去睡覺,應先觀察其睡眠狀況,再配合其需要給予協助,例如對方是因為燈光而睡不好,就不要在旁看電視或開燈看書;若是怕聲音,就不要睡覺時聽音樂。

葉雅馨提醒,很多理論妙方可改善睡眠狀況,但對別人有效不見得對自己有效,民眾應避免一次做很多改變反造成壓力,建議可每次嘗試一兩種,透過漸進式的調整,找出讓自己睡得安穩的方法。

(畢翠絲/台北報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支持風向新聞,♡ 捐款連結:

http://lovecom.org/donate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好友人數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