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風向專欄

風向觀點:別讓政策的倒果為因害了下一代

[adrotate banner="32"]

暑假快結束了。這個充滿疫情的暑假,網路劇大行其道,其中許多青少年劇,衝擊著大人們未知的世界。題材充斥校園霸凌、師生戀、同性戀、學生懷孕、同儕關係、M型社會、下課賣淫等等。

許多現在校園發生光怪陸離的現象,遠超過大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因此很容易將這些現象與其發生倒果為因。校園中發生學生懷孕,教育單位認為是因為沒有做好安全性教育,所以才會讓學生承受意外懷孕、不知如何是好的苦果。殊不知安全性教育之前暗示允許性行為的發生、校園也配合裝設保險套販賣機,意思就是告訴同學們可以、甚至應該可以發生性行為,只要有了保險套。倒果為因的結果就是,性行為的爆炸導致所謂九月墮胎潮-有了保險套也來不及戴。

另一個例子是:少子女化之後,政府與民間都在尋求生子的藥方。於是某些社運人士認為,雙薪家庭找不到優質、平價的托育中心,是不願生育的主要原因,所以托育公共化是讓已婚婦女勇於生育的一帖良藥。殊不知,無論官方或坊間調查,絕大多數已婚夫妻,是因為先發生懷孕生子的動機與價值,等懷孕後才開始想到托育問題。絕少有婦人會因為一個月補助6000元托育費用而去發生願意生育的動機。公共托育固然可以協助職業婦女處理職涯與家庭並進,但過度強調公共托育的利益,倒果為因反而讓年輕人覺得,雖然有人可以幫忙帶小孩,但如果生了孩子要交給別人養,生兒育女所為何來?

回到問題的根本:如果我們認為避免青少年懷孕、讓年輕人願意生兒育女,教育的的引導會發生實質的影響,就必須從認知、態度的改變,從而才能進入行為的轉化。既然學生懷孕來自性行為的早發,少子女化來自缺乏生育的動機,政府就要從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及家庭生活教育做起,延後青少年性行為的發生,讓已婚的年輕人感受結婚生子帶來的愉快及效益。安全性行為只會讓青少年提早陷入因為發生性行為而夾帶的風險,而過度強調公共托育化也有可能讓年輕父母失去養兒育女的意義,反而降低生育的動機。

許多政策來自意識型態,當意識型態與主事者不同,所有的意見都會被丟進垃圾桶,這是政策制定時極有可能發生的「垃圾桶理論」,也造成了政策的偏執,為政者不可不慎。

在愛中竭力追求真理,重視媒體對家庭及年輕人的影響。

喜歡這篇新聞嗎?

捐款支持風向新聞


或是,把文章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