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全球天災頻傳 汪中和:氣候暖化恐是主因

[adrotate banner="32"]

記者馮紹恩/台北報導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1日晚間發表演說,以「地震再來」為題,從全球暖化和最近全球地震頻繁之間關係的可能性,以及一般民眾如何做好地震災害來臨時的準備等。

汪中和表示,過去人類在短短時間內就使得全球溫室氣體上升了100個單位,遠超過過去百萬年來的數字,這個現象也促使全球溫度不斷升高。除了造成地表水分蒸發情形嚴重,更值得商榷的是,全球暖化是否會導致地球上的物理性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更容易發生?

汪中和說,這個課題目前地球科學還沒有結論,但就趨勢來看,全球暖化的同時,地震發生的頻率跟能量釋放的程度的確年年上升,很難排除兩者之間的關聯。過去日本發生大地震後,台灣約5~10年就會接著發生規模小一點的大地震,若參照上次日本跟台灣大地震約間隔5年,日本在2011年發生了規模9的大地震,台灣未來在2016~2021年之間容易發生規模大的地震。

台灣西部的都會區是地震的高危險區,先前內政部就有公布一個數據,若這次台南大地震發生在台北市,倒塌房子恐有4千棟。汪中和呼籲政府做好「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的相關準備,也告訴民眾具備基礎的防災知識,遇到地震時應優先找到穩固處所躲避外,在家中應準備防災包。除了以上的準備之外,還可以利用資源查詢自己的住家是否處在斷層帶上,了解住家周遭的環境。

以下是演說全文:

全球暖化熱能不散

地球上有大氣層,氧氣、氮氣之外,對地球溫度影響很深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等,濃度非常精準,因為這些我們地球溫度才能保持恆定,只要多一點、少一點,地球氣候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表現。增加100個單位、或減少100個單位,地球就會從冰期進入間冰期。

在過去1百萬年的時間中,上下變化只有100個單位,最低不會低過200、最高不會超過300,但是如今一切都改變了。

自從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上一次溫室氣體超過300單位是三百萬年前,如今已經是400個單位。

地球熱能的累積涵蓋海洋、冰層、地殼、大氣,自1970年開始,地底應該出去的熱能都被攔截在地表,累積的熱能相當於50萬個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能量。過多的熱能累積在各樣的海洋、冰層、地殼、大氣中的累積,光是地殼累積的熱能要能散去,需要花上幾十萬年。

21世紀是飢荒搶糧的世紀

目前世界上的氣候改變、海洋的表現也激烈的改變,地殼的溫度增加,土地溫度增加帶來兩個結果。第一個作用是,地表的蒸發作用非常強,土壤中的水份不斷到大氣層。透過人造衛星的觀測,可以看地表土地中土壤的濕度,像是2015年11月的土壤地表,全球超過一半的土壤水份不足。

泰國已經宣布稻米減產,因為中南半島發生乾旱,沒辦法讓農業生產如實進行。所有國家都面對同樣情況,乾旱越嚴重,糧食供應越不足,21世紀會是饑荒搶糧的世紀。

全球暖化恐促成地震

第二個問題更為嚴重。過去的人類製造讓地球所吸收的熱能,暖化可能會促成地球的物理性災害(如地震、火山、海嘯)頻率和規模升高,成為人類要面臨的重大衝擊。

在地球科學中,這個課題還沒有結論,但目前看出來,地球的版塊活動越來越激烈,若是這個假說是正確的,活火山、板塊、地震的頻率都會升高。目前觀測資料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地震所帶來的衝擊跟影響非常大,地球科學研究中,地震方面的都有夢想,有一天可以預測下一個地震發生在哪裡。地震預測有4件事,時間、震央位置、震源深度、規模大小。目前我們的科學資訊完全不可能做到,雖然我們無法做精細的地震預測,但我們還是盡力去做。

雖然不能告訴民眾地震什麼時候發生,但我們能做地震風險評估,這跟地震預測是不同的。在2015年,全球發生的4起強烈地震,都是位在擠壓聚合板塊的邊界地區,台灣處於類似的地質環境。

台灣地震愈來愈多

過去20年中,世界各國重大地震災害事件位置分布,亞洲是重災區。從1979年開始到2014年3月,世界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的個位數正在明顯增加,每相差一個量級,能量就相差32倍。1979年,地球一年只需要發生11個7級以上的地震來釋放能量,光是2015年就發生超過20個,若是沒有如此能量,根本不會發生這麼多地震。

1999年開始,台灣有感地震的次數明顯增加。1995年那時候做地震的研究非常寂寞,一年只有58個,到現在一年超過600個,已經超過10倍。全世界不只有大地震增加,小地震也不斷增加,這告訴我們能量真的增多。

過去一個世紀,日本有4個地震與台灣極為相關,因為我們共有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地震的能量傳遞極為密切。

日本1896年地震,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以上,因為此次海嘯高約2公尺,日本政府就在東北沿岸大規模建造10米高的堤防,真的能阻擋大部分的海嘯。1923年關東大地震,都是木造房子,很多人因為大火發生許多傷亡。1995年阪神大地震也有重大傷亡。再來是2011年311大地震,帶來的海嘯,高度超過15公尺,遠遠超過百年前10公尺堤防的高度。

當日本發生這4個大地震後,台灣過不久也隨之發生大地震,跟日本有明顯的對應,規模約是日本地震規模10分之一。

一個簡單的解釋說法,在台灣底下的菲律賓板塊跟歐亞板塊互相擠壓,其實會受到日本累積能量的影響,當日本大地震釋放能量時,能量會累積到台灣這邊的板塊,造成我們底下板塊的能量累積又快又急。

台灣未來5年容易發生大地震

若比照過去的經驗,當日本2011年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後,台灣還沒有發生規模7以上的大地震。我們沒有辦法告訴大家這個地震會不會來、在哪裡、規模有多大,這個地震規模會是8嗎?都沒有答案。

過去當日本發生大地震後,間隔10年台灣就會發生大地震,上次台灣受到日本大地震的影響間格是5年。日本2011年發生大地震後,若算起5~10年的間隔風險,台灣從2016~2021年很容易發生大地震。

去年4月中研院公布了一份大地震災害防治的策略建議書,政策目標有3個,「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從台南地震可以看出我們政府還是不足,房子還是倒了,政府許多救災機能也需要改進,這就像一個試金石。

外海地震恐引發海嘯

1901年到2015年台灣發生規模6以上大地震的地圖,以台灣西部地震的風險最高,其次是台北盆地,若是東北和西南外海發生強烈地震,還有海嘯侵襲的風險。

一年有700個有感的地震,3/4都在東部發生的,這麼多的地震我們稱它為「媽媽型」,很嘮叨,但是每次發生就將能量散發出去。西半部地震我們稱為「爸爸型」,平常不生氣,但只要一發生影響就會很大。

像是日本的大海嘯若是推進到溪流,海嘯高度甚至可以推高到46公尺高,可是他們海嘯發生通常有46分鐘時間可以躲避,但台灣外海若發生大海嘯,到台灣本島的時間僅有15分鐘,根本無法來得及躲避。

西部都會區災害高風險

台灣都會區會是地震災害的高風險區,這些地區只要發生地震,影響就會非常危險。內政部這次就有估計,若台南的大地震發生在台北,倒的房子會有4千棟,更不要說捷運停擺、高鐵斷裂,影響非常大。

倘若現在要買房子,建議不要買1999年以前蓋的房子,要買最好2001年以後所蓋好的。若是你的房子蓋在1999年以前,可以去做房屋的健康檢查。

相關資源

1.國土地質倉儲暨地震資料查詢系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告,可以知道住家底下是由哪些地層組成。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2.地靈靈APP:透過這個APP查詢活動斷層線、順向坡、落石區、棄填土區、土石潛勢溪流等資訊。

http://gis.moeacgs.gov.tw/gwh/app/dll/download.cfm?device=web

3.街屋耐震資訊網:國家地震工程中心研發。

http://streethouse.ncree.narl.org.tw/

4.地震防災求援APP:中央氣象局認證,提供即時警報及正確資訊,降低災害損失與人員傷亡。

(Iphone版本:https://itunes.apple.com/tw/app/de-zhen-fang-zai-qiu-yuan/id946785764?mt=8

(Android版本: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bt.tech2.eew&hl=zh_TW

5.台灣抗震網:由內政部消防署研發。

http://www.comedrill.com.tw/

講者簡介:

汪中和,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

隨時收到優質清新的好文章,請按讚和加入 Line 生活圈!

好友人數


若您願意支持 Kairos 風向新聞的媒體工作,請點擊我要捐款,以實際行動來贊助,讓我們可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
線上捐款


歡迎各界投稿,本網站保有刪修權,無稿酬;來信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

愛傳協會(02-236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