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要聞

小孩拒絕上學去 嚴重恐罹患分離焦慮症

[adrotate banner="32"]

開學已經兩周,但不是所有的小孩都適應得很好,尤其是剛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據報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因無法適應新環境等原因而不願上學,這種情況若持續出現至少六個月,就可能罹患焦慮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下列八項症狀中,如出現至少三項,並持續出現至少六個月,就表示有機會患上焦慮症:1.心理作用覺得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嘔吐。2.離家或與父母分開時,感強烈不安。3.擔心父母受傷。4.擔心自己有意外,如迷路或被綁架。5.因害怕分開而影響日常生活,如不願上學。6.害怕獨自一人。7.害怕父母不在身邊而失眠。8.反覆夢見分離情況。

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去」,代表小朋友邁入另一個人生的階段,值得期待,卻又擔心孩子不習慣學校作息;而事實上,每年國小校園迎來小一新生,都會看到部份穿著新制服的新生,邊哭邊拉著父母,不願意走進教室。

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表示,很多媽媽都發現,寶寶七月個大後就變得很黏人,去哪裡都要跟,連關門上個廁所都會引發一陣大哭。但七個月大到六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屬於正常發展階段的反應。所以當小小孩三歲要上幼稚園小班時,大多數反應是第一天高興,第二天還OK,第三天就吵著肚子好痛、不要上學之類的情況,讓很多爸媽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半強迫帶他們去上學還是休息好。

蕭亦伶建議,應該先瞭解孩子在學校是不是發生甚麼困難?或者最近家庭環境有無明顯且重大的變化?持續上學還是很重要,因為離得越久再回去就會變得辛苦。就像大人有段時間不工作,再返回職場就有壓力,尤其容易焦慮的孩子,離開學校越久,越難再回去上學,一旦必須復學也會變得更焦慮。
這樣的觀念放在小一新生更是如此,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容易緊張的個性,與其拿其它可以適應的孩子來比較,或是測試他們的底限,不如運用四個安撫妙招,協助幼齡子女適應環境。
包括:

一、提早陪孩子熟悉學校的環境:開學前一到兩週可以到學校晃一晃,一起陪孩子野餐、打球、吃孩子愛吃的食物等有趣的、輕鬆的活動,連結學校情境跟開心的感覺,在還沒有成為小一新生前先熟悉及適應環境。

二、避免孩子產生無法預期的焦慮: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出現的時間,並在說好的時間確實出現,甚至早一點現身。

三、父母漸進式的陪伴與漸進式的退出:針對焦慮症狀較嚴重的孩子,一開始不妨整節課都讓孩子能看見家長,甚至也可以坐在教室的最後一個座位,讓他們一回頭就看見媽媽,讓小孩安心後,慢慢轉到窗邊、慢慢隔一節下課再來,慢慢中午或是下午再來。

四、提供放學後的正向連結:例如「放學時,媽媽可以帶什麼東西來找你?」 如最愛的布偶或吃的東西,下課後去溜滑梯之類的活動,讓小朋友對結束課堂後的時間能有開心的期待,以減少分離焦慮,也可以更快的度過這段時期。

蕭亦伶指出,小一新生嚴重到產生「分離焦慮症」,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因材施教」格外重要,家長越了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越能協助孩子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容易緊張,置身陌生情境會躲在大人身後,得觀察很久才說話的「慢熱」個性,與其挑戰他的焦慮、測試他的底限,再回頭批評孩子膽小,不如提早準備,給子女多一點適應的時間。(李遊博/綜合報導)


喜歡這篇新聞嗎?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愛傳協會(02-2369-1336)